用愛為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撐起一片天空

發布時間:2022-10-27 09:31 點擊數:來源:淮南日報
【字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管理和權益保障工作,將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工作納入平安建設、民生實事等考核體系。市民政部門作為牽頭部門,著力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實維護好城市生活無著人員的合法權益。

“根據救助對象實際需求,按照自愿、無償原則,救助機構提供主動救助、生活救助、醫療救治、教育矯治、返鄉救助、臨時安置、源頭預防、反家庭暴力庇護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等救助服務?!笔忻裾窒嚓P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目前,我市共有市救助管理站、壽縣救助管理站、鳳臺縣救助管理站3家救助管理機構,2022年以來,全市累計救助城市生活無著人員490人次,其中站內救助180人次,站外救助310人次,累計使用救助資金174.92萬元。

健全工作機制,夯實救助管理工作基礎

我市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召集人,市民政局等25家單位為成員的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了成員單位職責,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法制保障的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工作機制。全面建立救助管理機構特邀監督員制度、民政部門負責人定點聯系救助機構制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愛心人士等,對救助管理機構的運行管理、人員照料情況進行常態化監督檢查,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規范救助服務網絡,全市3個救助管理機構、10個縣(區)民政部門、90個鄉鎮(街道辦)臨時救助點、256個村(社區)統一制作救助引導標識牌,明確工作流程牌,明確負責人和聯絡員,建立了完善的救助服務網絡。

強化部門協作,提升救助管理服務能力

在全市建立起參與面廣、覆蓋面大、渠道順暢、響應快速的街面巡查協同機制,為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提供更加積極主動的救助保護。同時,建立了由民政部門牽頭,公安、城管等部門組成的救助管理工作街面巡查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市、縣(區)、鄉鎮(街道)、城鄉社區(村居委會)4級救助服務網絡,上下聯動、部門聯動、區域聯動,有序開展救助工作。今年以來,全市共開展街面巡查救助418人次,發放救助物資327份,公安機關護送到救助管理機構80人次。此外,市民政局牽頭建立了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平臺群,33家相關職能單位人員在群中就精神障礙人員救助問題進行及時溝通、會商,形成發現、引導、救助、救治、返鄉、回歸穩固等運轉有效的救助閉環。

創新工作模式,提高尋親返鄉救助成效

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建立了身份快速查詢機制,經快速查詢和尋親服務后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滯留人員,救助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通過經常與其接觸、交流,采集其敘述內容,分析地名、人口、口音等關鍵信息并及時甄別核實。同時,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淮南日報等多個平臺,及時發布尋親公告,擴大信息覆蓋面。與專業的尋親工作室進行深度合作,提高尋親效率;加強傳統尋親手段運用,通過口音識別、站際合作、電話咨詢等方式,尋親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今年以來,全市共為27名身份信息不明的受助人員查明了身份信息,平安返鄉與親人團聚。

建檔入庫管理,狠抓源頭穩固治理實效

我市全面建立了城市生活無著返鄉人員信息臺賬和易走失人員信息庫,為符合條件的返鄉受助人員落實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等政策。流出地縣級政府督促其近親屬或其他監護人履行扶養(撫養、贍養)義務;對于被注銷原籍戶口的,如果核查清楚原戶籍信息,由公安部門為其在原戶口注銷地辦理恢復戶口登記。為61名符合救助條件的城市生活無著人員辦理了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特困供養等救助保障,源頭預防和回歸穩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推進落戶安置,維護特殊群體合法權益

2019年,我市要求流入地政府按照規定做好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安置工作,對滯留超過3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由救助管理機構向所屬民政部門提出安置申請,民政部門提出安置方案報請同級政府安置。近年來,我市已將152名無法確定身份信息的長期滯留人員辦理了淮南戶籍,納入特困供養保障,安置在社會福利機構生活,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時,我市已啟動精神衛生社會福利中心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總建筑面積13600平方米,內設床位270張,計劃于2024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屆時將會為落戶安置的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提供更加妥善的生活照料。

記者 朱慶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